育人体系现代化VS城市治理现代化,“订单式”基层人才培养模式受新华社等媒体关注
产教融合 协同共赢
社区是基层基础,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进一步助力社区人才培养、治理能力提升,浙大城市学院法学院和拱墅区康桥街道于近日签署产教融合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搭建“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未来社工培育站”,开展面向社区工作者和在校大学生的双向性培育。该合作受到了新华社等媒体的密切关注。
据悉,浙大城市学院与康桥街道将2020年的合作重点放在依托“未来社工培育站”的人才双向性培育。实施大学生社工“订单式”培养计划。每年从法学院公共管理系选拔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在课程体系中置入社会工作理论课程,通过校内实训熟练掌握社会调查研究技能;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一定比例的实践学分,安排学生利用寒暑假或周末等时间参加街道社区顶岗实习;“订单式”人才培育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考核优秀者在报名社区工作岗位时将获优先推荐。还将实施社会工作者职业发展提升计划,根据康桥街道机关、经济合作社和社会工作三类群体的需求,按照高校人才培养路径,整合学术界、实务界优质资源,开展一年期专项培养,聘请第三方团队全过程跟踪评定,作为街道人事管理重要依据。
“这几年杭州社工待遇提高了,毕业后选择当社工的大学生也开始增多。”法学院公共管理系副主任刘靖说,去年公共管理系共有60余名学生毕业,其中15%左右的学生选择当社工。正是因为大学生对社工这份职业的认可,让提前实践变得更有必要。“书本上的知识还是要经过理论实践的,通过提前介入,大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也可以对社工这份工作有更直观的了解,知道自己适不适合这份工作。” 刘靖说,了解这个行业后再就业,也能让未来大学生社工的稳定性更好,促进基层管理工作良性发展。
为服务国家战略、省市地方经济发展新需求,寻找育人体系现代化与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契合点,本次战略合作致力于推动社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专业化和系统化,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市域治理能力提升的效能。除了培养"未来社工",还将推动“法治社区”建设,打造创新型线上“律师进社区”;为基层治理提供“智库服务”,将高校新的理念和专家智库资源向一线基层输送;共建全国“社工交流站”,举办全国“社区工作论坛”等。
来源 / 法学院 新华社 浙江新闻
今日编辑 / 李冠琳
责任编辑 / 李冠琳
出品:
tuī
推
jiàn
荐
yuè
阅
dú
读
告诉大家你也在看!